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、不能跟父母好好說話,在他們看來,當孩子出現犯錯的時候,批評和懲罰才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。越是強迫,孩子越不願意認錯。
人在壓力情境下,會自動啟動心理中的應激反應系統,而這個系統提供的解決方案無非兩個:一個是逃避,一個是戰鬥。孩子不肯認錯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因——就是在他的意識裡,分辨不清對與錯。這和孩子的大腦發育悉悉相關,在達到一定的年齡之前(女孩6歲,男孩8歲),孩子大腦中控制情感的那部分發育是不完全的,沒有「移情」和「同感」的能力,很多事以自我為中心,也不會認為自己有錯。
此外,有些家長的態度也阻止了孩子的錯誤認知。在孩子犯了錯之後的第一反應都是拉下臉來,去反問孩子:「你知道錯了嗎?」恰恰是這樣的反應,阻止了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。要想孩子認錯,前提是讓他明白:錯誤不可怕,認錯不可怕,改錯也不可怕。 輕鬆的氛圍,孩子才能更認同這些「不可怕」,進而才能邁出認錯的第一步
支持可以打小孩論點的人, 強調許多動手的「前提」與「原則」,背後仍源于對孩子的愛,他們同時也憂慮著,若今日不採取積極管教,日後將會被視為「不盡責的父母」。
而 反對打小孩的家長,則提供各式各樣的處罰方案,多半是懲罰性的隔離與剝奪特權,例如:罰站、罰蹲、禁止看電視或禁止玩手機等。
沒有父母天生喜歡打罵小孩,但因為欠缺更好的方法,以至於多數人仍寧可採取最熟悉、最快速,又或者是自己唯一知道的方法—懲罰,來教養我們的下一代。
換言之,改變行為的最佳途徑必須由內而外,透過鼓勵的內在動力,賦予孩子權力和責任,進而協助他們找回歸屬感與自我價值,改變行為背後的信念。
的確, 「正向教養」需要的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,首先必須放下對短期成效的追求,放眼于長遠的目標;家長的責任在於教導孩子成為負責任、尊重,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社會成員。
懲罰或許能短期見效,但長遠來看,會造成孩子的反抗、報復、表面順服,甚至不再相信自己有價值。父母只要掌握這五大原則就能看見孩子的改變!
父母們不知從哪裡得到的瘋狂想法,為了讓孩子遵守規矩,應該先讓他們感覺到羞愧、恥辱,得到教訓後,才會做得更好?,而正面管教創始者美國教育學博士珍.尼爾森提出精闢見解,孩子只有在感覺良好時,才會做得更好,大人也是如此。
有時候並不是道理好不好,而是家長與孩子根本沒有處在同個時空, 孩子在意的是「當下」想做這件事,而大人關心的是「未來」萬一發生意外怎麼辦?當親子關係間失去連結,再多、再好的道理孩子也聽不進去。
有時候,我們必須先停止處理問題行為本身,透過情感連結,營造親密與信任,療愈彼此的關係;一旦重新連結情感,孩子能感覺被理解、被傾聽時,他才有可能傾聽我們說的話。